Skip to main content

· 15 min read
Muel - Nova

拾枝

在写 2023 中期总结 时,我显然没有想到,这短短的三个月,我的生活会发生这么多的变化。尽管才过去了 3 个月,但我认为有必要对之前的一些内容进行补充,对一些观点进行修改。

忆昔

读几本书(中文、外文)

尽管并不是很顺利,但读书的行动还是开展了。浅浅的阅读了几章 《社会心理学》,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于我这三个月是很重要的。

不得不说,自己的注意力已经快溃散了,基本上看书十分钟左右注意力就会被带走,基本不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可能也和看电子书有关?),接下来的时间可能尝试一下 冥想(Meditation),尝试将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注意力拿回来一些。

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

很惭愧,这三个月基本都没有怎么接触 Coding 相关,包括 CTF,开发 等等。Summer Workshop 做的是 WiFi 相关的,但是说实话含金量并不是那么高,基本没学到什么。看着群友们一个比一个学的猛,前途一个比一个光明,很急。

但如你所见,这几天的更新频率高了很多,也是时候回到正轨了。接下来可能主要重心还是放在 Python 上(较底层),然后把时间花在 Golang、TypeScript 上,写一些小玩具项目和一些网站。目前有了一些构思,主要还是前端的实现。

交很多的朋友,或是和原来的朋友多聊聊

我不太确定我当初写这个的时候是怎么定义 “很多”、“多聊聊” 的。好吧,我觉得我可以在这里写很多。

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正确的期望。我其实是一个疲于应付社交的人,一般面对不感兴趣的人都不会浪费时间,而事实是我也对生活中遇到的绝大部分人不感兴趣,更不会花时间去维护一段可有可无的关系。尽管我对于「去一个新的地方,感受它的风土人情」这种事情非常向往,但实际上我几乎没有这么做过,哪怕知道这样的关系是转瞬即逝却非常美好的,无需维系,也无需恐惧,只需要享受它就好了。

和原来的朋友多聊聊?显然频率是有所增加了,但是每次也只是浮于表面的聊天罢,我实在是不能每天都找到话题去和别人聊,即使能找到,我也不敢肯定人家是否愿意聊 —— 说到底,还是我认为这样的关系是可有可无的,不愿意花精力维护。有三两好友可以日常聊天消遣,有七八同学可以到空闲的时候聚一聚,还有那么十多二十个人,遇到什么东西偶尔聊两句,我觉得这种生活也不赖。

虽说如此,也不完全是坏事。甚至于我所说的 “生活发生这么多变化”,绝大部分原因也是来自于这里。或许是受 “交朋友” 的期望的影响,我主动添加并认识了一位性格和我截然相反的人。而她的出现,用我在说说里写的一句话, “Like a sparkle to the meaningless life.” 描述一点不为过,与她的相处中我知道了太多曾经不知道的事情。最终,我和她成为了男女朋友,尽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甚至从心底里来说,我对这段感情的结果更多持悲观态度 —— 我们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多了。关于这点,我或许会在下面专门谈一谈,她为我展现的东西,在我的生活中属于独一档(虽然有很多个独一档),这是不会因我和她的关系而变化的。

至于这个点,接下来的重心可能还是在于 接触更多其他地方的不知道的人 身上。同样的,接触了更多的人,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找到更多感兴趣的人。

考点高分

大二下的成绩其实并不算很理想。期末的复习状态显然很差,甚至没有期中 5% 占比时认真。最终大二一学年的均分也只是 10/100(5/75 - 去除实验班),单看不算特别差,但是要是算是摆子大一,最终又成为了 20/100(13/75 - 去除实验班),只能说将将在保研线附近。结合现在的技术栈和 0 科研成就,我对我的所谓理想持悲观态度。关于这点,也留到下文细说。

对于大三,可能重心就不会放到学习上了(原来放过?),因为其实成绩已经很难再拉上去了。只能说保证本校的基础上做一些别的东西吧。

拿下内核

你甚至忘了怎么解压内核,你在这三个月里几乎没有碰过一点 CTF。

我对于这点仍然是迷茫的。

考哈托福

或许是在 Singapore 待了三个星期,又或许是自己和自己用英文对话的次数多了(或者说更大胆了,走在街上带着耳机就开讲),我的英语 口语/听力 其实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词汇量仍然是瑕疵。

这会是下学期的一大重心,也就是提高英语水平。除此之外,我可能还想再做一些日语相关的工作。

现状

这个部分,我将描述一些对现状及不远的未来的看法,但重点会强调 人际关系、学业 两方面。

首先说一说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吧。我在几天前发了一个说说,里面描述了一部分我的性格,对于它所描述的部分(即不信任人、不安全感等)不再花费篇幅。IMG_20230816_221126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点在我的亲密关系中危害十分大。首先是反差,如果说 孤僻(或者说在人家说来,“高冷”)是面具的话,进入亲密关系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脱下面具后的反差。

info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几乎只以这种性格示人,也不会有任何不适的感觉,所以实际上两个都是真实的我。

其次,由于真正的我的性格是 “未经开化” 的,因此甚至可以算是 病态。但归根到底还是 “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以至于我必须认为对事情有足够的把握才能从中获取一丝丝的安全感 —— 控制欲。或许我需要用这么一个词来形容它,而我非常清楚这在亲密关系中意味着什么,因此我在 7 月份发现这个之后也下了很多的努力尝试去克服。尽管我对克服(或者说隐藏)这个缺点非常有信心,但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我实际上并不认为这段短暂的亲密关系中,对方应该承担,又承担得起改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 “减分项” —— 这观点也是 “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的作用,但是或许不盲目乐观也是一个优点。既然话题到了这,那就再来说说上文提到的 “对感情的结果持悲观态度” 吧。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会对这段感情不负责,我非常自信我是一个 “不愿意就不会做,会做就一定会认真做,做不下去也会当机立断” 的人。如你所见,这事实上也是 “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导致的一个想法,但除此之外,性格差异过大 也是这段关系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这并不是所谓 互补,性格差异过大意味着这段关系的磨合十分困难 —— 双方都得做出大量的让步,而这种巨大的让步触及一方雷区的概率相对而言实在是太大了。这段亲密关系的发展实在是有些太快了,让我不得不考虑它是否能经受住这些磨合的代价,就算能,又会对这段亲密关系造成多大不可逆的影响。我的性格不会允许我出现 “把好感当作喜欢” 这种事,只有确定了这是 “喜欢” 才会继续发展下去,而对方可能并不是这样,当反差或者说磨合带来的代价把好感消耗殆尽,所谓 “喜欢” 的错觉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但这其实和对方的关系不大,倒不如说对方的相处方式反而是比较理想的,只不过我那未经开化的性格实在是过于病态,才会显得如此不平衡。而实际上我也找到了缓解方法,那就是 降低期望 ,这说起来有点不负责任,但确实十分有用,尤其是对于我这种过于理想化又缺少安全感的人来说,既能降低自己的内耗,又能减轻对方的压力,不把每一次聊天当作理所当然,反而生活中多了许多乐趣,也终于能做到以自己为重。

说完了亲密关系相关的性格,再说回到个人的性格吧。在这几个月,我发现我对别人的事情过分悲观,对自己却又过于理想化,想要做到一种 “既要又要”,却只感觉眼高手低,什么都做不好,这种 乐观偏见(optimistic biases) 的思维定式总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是我最近注意到并且想要改变的。

其次,我还有一个特点(我不能主观地评价它是不是缺点):太啰嗦了(太矫情了),对于观点、想法相关的问题总是来来回回的讨论,哪怕是解决了也仍然会想,这或许也是我需要改变的一点,俗话说 “言多必失”,或许还是需要做到语言干练。


既然谈到 “乐观偏见”,那就让我们来说说学业吧。我在 关于 中提到的理想,现在看来实现难度太大了。而且实际去到了 Singapore 感受了国外大学的氛围后,我反而对于出国又没有了那么多执念(但也要考虑彼时亲密关系造成的影响)。虽说是乐观偏见,但还是不太想放弃这个理想,但具体的我也实在没有想法,等大三再说吧。

对于大三,目前我的主要目标就是找一个实习,我个人的意愿还是类似于 Microsoft 这种外企。因此大三主要功夫还是花在面经算法这方面吧,对于科研可能就该放放了。

语言方面,英语肯定是必需的,至于日语,可能就还是得看具体情况了。

安全方面,大三狠抓吧,下定决心去内核方面吧。

最后分享一个比较符合我心境的歌吧。

祝一切的都更好。

· 12 min read
Muel - Nova

Why?

准确的来说,中期总结应该至少在 6 月底才发。然而,由于一时兴起,以及想要对自 2021 年 9 月伊始的大学生活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就决定开始写惹。

本文大概包括以下内容:一些回忆、一些记录、一些展望。

· 17 min read
Muel - Nova
读前必看

在你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你有以下要点需要注意:

  • 本篇文章仅是个人记录,本人仅为普通观影爱好者,并无专业影评/漫评经验。本篇文章评价将极其主观,如果可以的话,请不要受到我个人观点的影响,保持你自己对电影的看法。
  • 尽管本篇文章想要尽可能地做到不剧透,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在阅读前,为了你的观看体验,请确保你最少看过 すずめの戸締り(铃芽之旅) 的先导预告片,或是在阅读过小说/观影后再进行阅读。
  • 本人的文学素养极低,从小就不爱看语文相关的东西(好吧其实是挺喜欢的,但是就是不看 0v0),因此本篇文章很难做到辞藻华丽、语言优美,请见谅。
  • 由于上点,想要从本文中获取一些有营养的东西的想法是不太现实的,本人欢迎所有的交流、建议、批评甚至抨击,Heartheartheartheart.

我应该像旁边坐的女生一样,在观影过程中拍摄不少照片作为留念,以及作为分析的依据,这些图片也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然而,为了首次观影的沉浸感和代入感(真的有用吗?),这或许可以留到下次。

观影条件

选择了 23/03/24 当天,在 金逸影城(荟聚IMAX激光店) 观看 IMAX2D 的第一场首映。影厅是 IMAX Commercial Laser 12.1 的系统,297 平方米的屏幕确实很爽,IMAX 的音质也不用多谈,选的位置是 8 排 15 座,是最中间的位置,不过我感觉可能 6 排会更沉浸一点?

正常高达 100 元的票价(在咸鱼代购花了 60 )以及 周五 12:00 这两个因素隔绝了大部分低素质的观众,所以整场观影体验是极好的(虽然仍然有人走动,隔壁情侣也在途中聊了几句),影厅里大概有 30 人左右?

主视角

个人角度,我更推荐去 杜比影院 观看这部影片,因为杜比影院的 Dolby Atmos 在看本片的时候确实会更爽一点,而且这种 2D 动画即使针对 IMAX2D 做了片源的调整,观影体验的提升也远不及票价的提升。当然,这讨论的是最佳解,你完全可以根据实际——例如路程、票价、服务等等因素,或是单纯认为为了看电影因此来回通勤四个小时的人有病,来选择你的观看场所。

大多数人的理念会认为花费成倍的时间和金钱来获得一个提升较小的观影体验是不值当的,抑或是没有时间精力去了解。于我而言,对于喜欢的电影,我更希望我的第一次观影体验是接近完美的,哪怕这会增加很多时间花销与物质花销,很庆幸我没有太多想看的电影 xD

票根

影评

将从以下几个点进行逐一评论,也方便我整理思路。

剧情

对我而言,这部作品的剧情并非绝佳,故事也非常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尽量不去讨论剧情内容,只关注剧情逻辑、节奏、以及感情等方面的内容。

剧情的逻辑略有缺憾——整部作品都基于这样一个前提:すずめ 在第一眼便喜欢上了 そうた。虽然这点可以通过剧情来推导出一定的合理性,整部作品的逻辑方面存在的问题却不止这点,甚至对于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反作用。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觉得 すずめ 是那种乡下颜狗,看见个东京帅哥就直接为他赴汤蹈火了。 —— 群友

すずめ 为啥能遇到这么多愿意帮助她的人?真的不怕被拉到缅甸? —— 群友、我

好吧,这其实是我个人的偏见。すずめ 非常讨人喜欢,受到帮助是自然的。以己度人眼界难免狭隘。

为啥突然就原谅那猫啊,总不能看到可爱猫猫就走不动道吧? —— 群友

(还真是)xN

当然,考虑到电影篇幅的限制,这种妥协只能说是无可厚非,然而,也并不能因此就否认它对观感的影响。

刨除逻辑缺陷外(虽然这是重要的一点),整部作品的节奏是非常舒服的,观影过程中我的情绪始终是跟着电影走的,同时也会经常性地有一些思考。同时,在讲述整体氛围略显悲伤的故事时也不时穿插一些小的笑点,让整体的氛围不那么沉重(类比的话就是 君の名は。 里的揉胸)。在推进整个主线的过程中,也囊括了一些友情、亲情相关的内容,充实了内容的同时也是男女主感情升温的铺垫。

在我一开始看到他们(名字忘了)分别给 すずめ 衣服和帽子的时候,本以为会成为 “在旅途中收获许多,最后通过得到的东西达成某个目标、做到某件事” 的走向,但是并没有(如果有的话也就比较俗套了吧)—— 这两个角色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就毫无戏份了。我认为第二个剧情是不必要的,它即没有推动剧情,在塑造人物上的作用也非常微小,反而让我觉得有些重复、拖沓,我个人认为如果将这部分的内容用于勾勒一些背景,或是多铺垫一些情感,会是更好的选择。

让我们再来谈一谈剧情想要表达的东西吧。我并非 08年汶川大地震 或是 311日本大地震 的亲历者,家乡是一个地质灾害较多的小城,在我出生后虽然小灾小难不断,却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灾害(或者说,没有发生在我身边),小地震于我也只是添加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一些偶尔会想起的回忆。

作为灾难三部曲之一,它对地震这种灾难的刻画是不错的,但新海诚显然也不想让它止步于此。“废墟” 这个意象与闭门时想象的(或是传来的)曾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话语与欢笑的对比无疑是精巧的。造成一个地方成为废墟的原因有多种:由于地震、海啸等大型灾害而受灾严重的村庄;由于无力经营而被迫废弃的游乐园……无论是什么原因,废墟都不会再承载人们新的记忆,但曾经的人们生活过的痕迹却也被保留在了废墟当中,它们也不会随着人们的变迁或是生命的逝去而消散。当变迁的人们故地重游,当幸存者的后代回到此处,面对着废墟,他们究竟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最后的剧情,涉及剧透就不惜谈了,只能说没想到,却也合情合理,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作为结尾完全合格。

好吧想了想还是想说,不说的话就不全了。

剧透警告,里面也包含了全影片的主旨

影片开头以为的 “妈妈”,其实就是未来的自己,未来的自己给了小 すずめ 希望,并且幡然醒悟,发现了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希望与关心,其实一直在自己身边。失去妈妈的 すずめ 在绝望之时,仍然有无数的人——环阿姨,以及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善良的人们,愿意向她伸出援手,给予她关心与希望。

所以其实 铃芽之旅 这个译名挺好的,整个故事其实就是铃芽踏上的与自己和解的旅途。那原文的 戸締まり 呢?其实最后 すずめ 在关门后说的「いってきます」,也正是她关闭了创伤之门,走向新生活的证明。

此外,这也是对于受过灾害的人们的一种抚慰。受灾人民就像小时候的 すずめ 一样,可能经历丧失亲友的痛苦,可能会陷入绝望。但无论如何,生活的前方总有希望与来自他人的关爱。正如 すずめ 向小时候的自己所展示的那样:「私は、すずめの明日!」。

“常世”、“左大臣”、“要石”、“大大神” 等概念,因为我对于日本神话并不了解,所以实在不敢妄下评论,敬请见谅。

你知道吗

凳子只有三条腿的原因在电影中进行了刻意留白,但是参考我所看到的全球网友的影评,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三条腿的凳子代表了受灾人民内心永远失去的东西,这是时间永远无法抚平的。

个人评分:8/10

美术

新海诚的美术风格我想无需多言了。在首映前(因为有点映)我就看到了很多种它与 深海 美术风格对比的评论。恰巧深海我也看过,其水墨风的美术风格实在是惊艳。用一句话概括,只能说:比不过深海,但却是我喜欢的。

新海诚的风景作画一直是饱受赞誉的地方,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保持与提高,蚓灾的几个画面以及常世真的在观影过程中震撼到我了(尤其是在大屏上...)

就在这时我真的后悔没有多拍几张,哪怕我的手机像素像依托答辩,拍摄技术连答辩都不如。

在预告中截取了几张我在观影过程中印象较深的

screenshot

Screenshot

screenshot

结尾

此外,作画的那些场景也颇有考究,分别与日本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相关,也有很多特别含义的景物(例如那个船)关于这一点就请各位自行根据其他文章考证了。

不过 すずめ 远景那个豆豆眼在大屏幕上看的是真真的好笑(

个人评分:9/10

音乐

封神。音乐绝对让这部影片的观感上了一个档次不止。因为我很难用较为专业的语言描述它,我就直接开始发电了。

虽然我个人在 OST 出版的第一时间就听了全 OST,并且爱上了几首歌曲循环至今,但是我不得不说,歌曲与画面的搭配实在是太爽了。

東京上空 这个 BGM 配合 蚓灾扩大 的场景出来的时候,我整个人直接陷入了 SHOCKED 状态,就是大脑无法思考了,可能已经 “WOC” 出来了吧,但是实在是没记忆了,那个场景估计要在我脑子里停留一段时间了。

实话实说,新海诚这次的许多分镜并不是非常优秀,但是配合上音乐,却又能完美契合,该说不愧是 Shinkai x RADWIMPS 吗。这个组合在 君の名は。 和 天気の子 中的表现已经可以称作惊艳了,但是这次和 阵内一真 (抱歉见识短浅并不认识这位老师)的合作,却真的是给我来了一个上勾拳。其它的 夜のフェリー 等也是,在早已对 OST 熟稔于耳后,BGM 一出来感情就上来了。

最后就是主题曲。すずめ feat.十明 是新神。RADWIMPS 是哪里找的歌手啊?里面包含的那一段旋律,在 決意〜旅立ち 等等 OST 里都有,只要在电影里听见一次心脏就要停跳一次,离谱。

洋次郎唱的 カナタハルカ 放在结尾威力确实大。我隔壁坐的妹妹一开始都绷住了,这歌一放直接稀里哗啦哭起来了,整的我也想猛男落泪。

playlist

君の名は。的 Sparkles 听了 7 年,不知道这次的 OST 能听多久呢?

个人评分:10/10

碎碎念

好片确实应该一个人看

当然如果有人愿意找我二刷的话,我非常乐意奉陪。

略有参考

https://eiga.com/movie/96308/review

https://zhihu.com

· 10 min read
Muel - Nova

如你所见,我的昵称叫做 Nova Noir(或者 Nova No1RNova No1r 等各种变体),但是这个昵称后面有些什么故事呢?我的网名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文章缘起于洗澡时想到的 Lantern 的网名以及他的真实姓名,并从中联想发散(尽管我并没有见过 Lantern 爷,不过机缘巧合下听到了他给我舍友讲的逆向基础课(,然后就去观摩学习了一哈注意到了)。

The Beginning

接触网络伊始于家里人给我注册的 QQ 号。我非常清楚的记得我的第一个昵称,它是我和我老妈商讨良久决定的,叫 “爱吃屎的懒羊羊”。我承认这个名字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放在一个大概 8 岁的少年身上,却又显得合理。CF 是我接触的第一个网络游戏,大概三年级的我取了第一个自己的昵称,时至今日我也仍然记得其中的两个字:"丗堺" 因为我 MCBBS 用的也是这个名字,每次输这个名字都是折磨 约莫是在 12 年,反正是比较火星文入脑的。

小插曲

一个有印象的个性签名是:图坦卡蒙的忧伤,暑假,已逝幻想(自行转变成火星文),成为了我前几年找回旧 QQ 后的一个乐子。

不过这个时期的名字是时常更换的,基本上也只有一个 "丗堺" 还有印象,在这个时期的昵称真的能算得上昵称吗?

Tieba Era

仍然还在小学时,我接触了百度贴吧,~~用来看看本子什么的,当时的审核是好的,本子可以直接在帖子里发出来,甚至不百度云(当然我还是有部分存在了百度云上)~~这个时候我取了第一个非火星文昵称:Haunt,别称 HauntChoc

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我实在是没法回忆起来了,我估摸着是在哪里看到了 hunt 这个单词,但是不想直接用 hunt 觉得没有逼格,在百度上搜到了 haunt 这个生僻词吧 :3。接触了 Minecraft 的我开始使用这个名称,并且(大概)在 MinecraftPE 吧小有名气(2w 粉丝),写出了很多垃圾 ModPE,以及一个惹人发笑的 javascript(modpe) 教程

一个完全不懂计算机基础或是其他相关的小学生教 javascript + Android,事实上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他完全不懂技术相关的东西,所以用的都是大白话(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反倒是有了不错的效果。

这个时期大约持续到 2016 年,因为我记得我是 16 年接触的 CSGO,而接触 CSGO 后我很少使用它作为我的 steam 名称。

小插曲

猜猜 HauntChoc 里的 Choc 是什么意思?它指代的其实是 NekoPara 里的女主角 巧克力,没想到吧,有人在 2015 ~左右就接触了黄油并且大玩特玩了(笑

Golden Age

要说 Nova 这个昵称源于什么,以及我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还有为什么我会弃用 Haunt 这个昵称,我实在是有些记不太清了。它的出现实在是如 Nova 这个单词一样 "the sudden appearance of a bright, apparently 'new' star"

这个名称一开始只作为我 CSGO 游戏中,某一段时间的游戏名(我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的二次元角色的名称,然而 Nova 不是我看过的任何一个角色)

大概是由于在这一段时间,我经常在 Max+ 水贴,所以遇到了几个即便到今天也是关系非常好的网友的缘故(虽然已经基本不在一起玩游戏了但是还是天天水群发色图)他们需要一个能用以称呼我的昵称,便选择了不知道为什么出现在我 Steam 昵称中的 "Nova"。

渐渐的,我开始固定的使用 Nova 作为我的昵称,但是这个昵称经常会遇到重名问题,以及我老觉得昵称给你那么长只写一个 nova 很浪费很没有辨识度,在 2017 年 3 月,Spectrum Case 推出后,我选择了 neo-noir 这个很戳我的皮肤中的 noir 作为后缀,并且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值得一说的是,无论是 nova 还是 noir,在我选择的时候都没有思考过它的意义,只是单纯的觉得 "好帅" 罢了。

大约在 2022 年前后,当我升入大学后,无论是在 Github 还是其他社交平台,我逐渐的意识到 中文标识符 的重要作用——简单来说,有中文昵称,会让你在以中文为母语的人群当中更加容易留下印象,尤其是在诸如 Github 这类以英文为主的平台上。此外,个人感觉没有中文的昵称在常用的社交软件上看着空空的,添加日文什么的会有效果,但不会起到增加印象的效果。

于是,我开始思考 NovaNoir 可以翻译成什么。显然,NovaNoir 是两个完全矛盾的概念,用英文组起来倒是有一种不协调的美感,中文语境下却无论如何都有一种中二病的 "微妙感" —— 魅影新星、暗夜新星之类的,而且新星这个词谐音确实不是那么优美。思考良久,我最终定下了 黯星座 这么一个不算特别中二,自我感觉也比较良好的名称。

To The Future

这个故事本该到这里结束,NovaNoir 已经成为了我一个不可替代的标识。朋友和我打游戏叫我 nova,同学队友平常生活叫我 nova,游戏、比赛取名我也会叫 novanoir,甚至我还拥有了 novanoir.devn.ova.moe 两个域名。这个机缘巧合却陪伴良久的昵称到今天为止我也没有厌弃,我或许也会继续一直用这个名字自称下去。

这又回到了我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Lantern" 这个昵称,当你看到 lantern 爷的真名时你就会立刻想到:"啊!这个昵称原来是这样来的",洋爹 ayoung 的昵称同样异曲同工。

而看到 nova 再看到我的名字呢?

越长大我就越喜欢自己的中文名字。我觉得我父母确实水平高,给我的名字取了一个优雅高档又好听的单字。所以即使昵称完全没有必要和真名扯上关系,或者说能扯上关系的是少数,我也突然莫名的希望我的昵称可以是一个别人看到就会知道 "啊!原来昵称是这样来的" 的昵称。

毕竟,谁不喜欢一只叫做 Miu/Miyu 的会 Meow / Miaow 叫的猫猫呢?

caution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放弃 novanoir,我很喜欢这个昵称,同时这么多年的沉没成本确实也不支持我做这样的改变。以及,我确信这几个名称都是会狠狠重名的(

我或许会把 novanoir 当作我的 username / identity,将 Miu 或者其他类似的同音词当作 Display name / Character。例如,更换一个 miu@n.ova.moe 的邮箱注册账号然后去当 VTuber;或是注册一个叫做 Neko Miu 的推特账号然后去当浮力计;又或是用一个猫猫头像的 Nova Miu 去打比赛?总之,下次看到昵称含有类似读音的二次元,你可要小心了... <3

· 8 min read
Muel - Nova

👴大抵是过于 exhausted 了,今天本来想看看信安数基,看看机组再研究研究 pwn 的,然而实际上👴一下午除了在和👴自己对抗之外什么都没干,甚至越对抗越 emo 。于是,在漫长的思想斗争后,👴决定先吃饭再思考。